2016年11月26日 星期六

思想的堯籃:初心

第10篇文章來跟大家聊聊為什麼想寫這個專欄
過去一段時間自己都是追求看書的量,在看書的過程中除非有什麼特別有感觸的點才會記筆記,而要輸出成文章就更少了。自從有了evernote之後,我甚至都直接把重點內容整頁拍下來上傳,但後來根本就不會再重新看這些內容。這導致很多時候我讀完一本書後沒多久,往往就忘了這本書在說什麼,甚至書中最關鍵的點也說不太清楚。萬維鋼說過:善於使用搜尋引擎再加上善於使用各種“知識管理軟體”,根本就不是什麼了不起的能力,真是說得太好了!。

2個月前又讀到一篇文章說了,寫筆記是對一本書最好的敬意,當下我就決定開始寫筆記,而且是用手寫!為什麼堅持手寫而不用手機紀錄?因為若要手寫,那我就只有在書桌看書才能辦到,這就減少我邊通勤邊閱讀的機會,而我認為後者是比較沒有效率的閱讀方式。現在我都是利用通勤時間聽有聲書,等到有桌子的地方就閱讀並且作筆記,經過兩個月我覺得這個方式確實對我的閱讀有很大的幫助。

解決輸入內容的環節之後,就是如何整理內化的過程了。寫筆記的好處是可以讓你重新把作者所要表達的梳理一次,然而這還不夠,真正的好筆記是主動的,不僅是對客觀事物的紀錄,更是對自己思想的紀錄,筆記是大腦的延伸。許多的人都支持最好是把在腦中整理的內容輸出成文字,只有寫,才能幫助我們真的去了解。

那我就開始寫吧!這就是想寫這個專欄的原因

經過這幾天的實際輸出之後,我確實感覺到我更深入的去讀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了,因為不這麼做我根本寫不出東西來

然而連續寫了幾篇也讓我意識到一件事...

前幾天讀到松下幸之助的一段話大致是這樣說的:我們經商,假設有一天不得不歇業的話,顧客是否會有“那麼好的店要收掉”的惋惜
看到這段話我開始思考這個專欄的定位,如果這個專欄是記錄我每天的閱讀心得,好像不夠有趣也不夠有深度。這種文章自己看還好,但今天我公開到網路上,那這個專欄就有了自己的使命(就好比公司或政府部門新創立了一個團隊,這個團隊一定就會有自己的業績壓力),譬如會開始在意大家喜歡看哪些內容,進而影響到我每天閱讀和寫作的方向。如果今天大家愛看那倒還好,作者自然會有動力,譬如我訂閱的得到專欄作者好幾位就是每天寫,就算他們還有很多事情要處理;但如果大家不愛看我覺得多多少少會影響到作者。

松下幸之助又說:精神不該免費提供
我不禁自問:這個專欄提供的是內容還是每天寫作的精神呢?

我認為在還沒清楚知道答案以前持續每天寫意義也不大。這段時間我會把這個問題想清楚,到底我提供的是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