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0日 星期六

一場地理與運氣交織的發展史




最近在準備一場也不知道會不會有的分享會。邀我分享的是在北京認識的一位學姊,她現在在香儂科技上班,想辦個類似讀書會的活動,跟我說他們對政治和歷史有興趣。一開始看到這個主題頭暈暈的,這完全不是我的專業。但剛好她問我的當下,正好二讀了李祿的 <現代化十六講> ,想說拿這個當基底,他們應該會有興趣。但每次碰到演講,就想說應該要準備徹底一點,所以近一個月花了很多時間研究一個主題:東西方世界的發展史

目前讀過的書以及正在讀的書有

Jared Diamond <槍炮、病菌與鋼鐵>
Ian Morris <西方憑什麼>
Douglass North <西方世界的興起>
Daron Acemoglu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文一 <偉大的中國工業革命>

我幾乎沒有過把一本書在很短的時間內連續讀兩次(除了教科書),但    <西方憑什麼> 是讓我這樣做的一本書,也是我今年收穫最多的一本書,所以這篇會用這本書的思想當基底,搭配另外幾本書討論

有很多理論試圖解釋東西發展的差異,為什麼現在贏的是西方?西方會繼續贏下去嗎?

作者設計衡量社會發展的統計分數,以四個指摽評分:掌握能源的能力、組織力、戰爭的能力、掌握資訊的能力

這個統計回顧時間一萬多年,這是一個很大的優勢。作者說,他很不同意有些歷史學家認為歷史沒辦法預測未來,會這樣想主要是他們看的時間太短(對大歷史來說,幾百年的時間一晃就過),如果把長度拉長到幾萬年,有些趨勢很明顯可以看得出來

首先,我們從很久很久前說起吧,從世界上不是只有智人的時代說起  (以下採用哈拉瑞在 <人類大歷史> 的內容)大概 250 萬年前,最早的人類南猿從東非開始演化,有一天他們走出了非洲(不管是因為競爭或是好奇心)足跡到了歐亞,因為不同地方的氣候環境不同,人類開始朝不同方向演化。歐洲和西亞的叫尼安德塔人、東亞的是直立人、印尼的梭羅人...看起來是人類百花齊放的年代,恩對...那時候有很多種人類,不像今天我們大家都是智人

但不管是什麼人都有一個特色,腦相對於其他動物都特別大。但這也帶來麻煩,腦是很耗能的器官,大腦的重量只佔身體的 2-3%,但卻要耗掉 25% 的能量。所以人類付出的代價有,我們要花更多的時間找食物(需要的能量大)以及肌肉相較其他動物就變少(不能跟腦搶能量)。今天回頭看,這個腦真是太好用了,讓我們發明了飛機、電腦...但回到當下,這樣的腦在非洲草原上可沒有什麼優勢。哈拉瑞就在書裡舉例,人類一開始的狩獵地位很卑微,比禿鷹還低,都要等禿鷹吃完腐肉,再去把骨頭撬開來吃裡頭的骨髓

但很幸運的,人類除了有聰明的腦,拇指和四指分開,讓手可以釋放出來做一些事情。其中,最幸運的屬於智人這支,我們的喉嚨更柔韌,最終也演化出最厲害的武器:語言。恩,智人勝出不是因為腦比較大顆,就目前考古看來尼安德塔人的腦就比智能還大,身材也比智人高大

語言接著帶來所謂的認知革命,智人從此主宰地球。但為什麼是智人演化出這種新的思維和溝通方式,這...就純屬運氣了,這也是我讀大歷史的感概,運氣成份佔很大的比例啊

但很多動物都有語言啊,智人的有什麼不同呢?最不同的點就是智人的語言能傳達一些根本不純在的事物或資訊。很多動物可以說出:小心,有獅子。但只有智人可以有這種說法:獅子是我們的守護神

討論虛構的事物,是哈拉瑞認為智人最特別的點。從此我們發展了團隊合作、國家、宗教...。接著智人走出非洲,開始一一取代了其他人類(因為我們有團隊合作的能力)。四萬年前到了歐亞,一萬五千年前到了美洲,看這個圖真的是歷史最偉大的長征啊


故事從這裡有新的開始。解釋東西發展速度不同有一個理論是,西方人在基因上本身就有優勢,這個想法也發展出之後的種族主義、優生學...但看完上面智人崛起的過程,應該很清楚了,現在全世界的人,都是智人,我們基本上沒有基因上的差異

現在再仔細看上面的圖。智人從非洲走出來,如果發展的路徑速度相似,照理來說,為什麼現在主宰西方的不是非洲?而是直到 1.5 萬年前才有智人踏上的北美呢?

<槍炮、病菌與鋼鐵> 的問題就從這裡開始,為什麼是西方人發明一切?為什麼是西班牙渡海打敗印加帝國,而不是反過來?

原因在書名已經說了,因為槍砲病菌鋼鐵。歐洲人帶著槍砲和病菌,乘著戰艦毀滅了印加度國。但這沒有回答到問題,槍砲病菌鋼鐵都是近因,那造成這些因素的遠因是什麼呢?

答案是地理

西元前 12700 年氣候變暖,出現了現在稱為幸運緯度帶的地方,大概就是北緯 20-30度,這裡有很多大型可馴化的動植物,其中最幸運的地方是丘陵兩翼,即文明最早的出現地,西亞的肥沃月灣

而東西向的傳播比南北向容易,南北涉及緯度的變化、氣候的差異。所以農業在各大洲的發展,受到了主軸線的影響,歐亞的主軸線是東西向,美洲則為南北向。自然歐亞的農業傳播會比美洲順利很多

這是因為地理

另外世界上可馴化的動物一直都只有馬、豬、狗、牛、羊...十幾種而已。智人雖然從非洲起步,但不幸的是非洲可馴化的大型動物很少,獅子、獵豹、斑馬...都不可馴化。反觀歐亞,幾乎所有可馴化的動物都有原生種在歐亞。馴化後長期跟動物相處,歐亞人的免疫力就高過美洲,所以才有作者所謂病菌這個近因。而又因為馴化,除了有更多蛋白質的來源,歐亞人在能量(獸力)的取用上又領先一步

這又是因為地理

肥沃月灣的居民最易成為農民,農業導致村落人口增加。如此開始侵略到原始狩獵採集居民的土地,慢慢農業取代了狩獵採集,城市出現。農業可養的人又更多,開始可以供養一些政治人物,國家組織開始發展...

上面這大段大概就是  <槍炮、病菌與鋼鐵> 這本書的脈絡:西方今天會贏,是因為他們贏在起跑線。不是他們比較聰明能幹,只是他們比較幸運,如果給東方、非洲更多時間,我們也能達到他們的成就。之後有機會重讀再來寫更詳細的內容

回到 <西方憑什麼>

下面借李祿在<現代化十六> 裡的圖(他也是從書上摘錄,是彩色的就借來用)


既然知道西方一開始就領先,看這張圖就很有趣了。這是從西元前 14000 年到 2000 年的資料,看來西方確實在長時間裡都領先,只在中間的西元 6 世紀到 18 世紀由東方領先了 1200 年。但這直接說明了,西方並非一直都領先,我們就更細的來看這中間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


這是一張非常有趣的圖,也是我覺得這本書有價值的地方。除了給你長時段的發展,作者也更細分了其中的幾個關鍵時期,同時橫向比較東西兩方

圖中橫軸的虛線是 43 分的水準(利用上述說的四個發展指標評分),作者稱這個為人類發展的 “硬天花板”。圖中的 B 是公元一世紀左右,西方的羅馬帝國首度碰到這個硬天花板,沒衝過去就掉下來了。圖中的 C 是公元 11 世紀,這次換成當時世界霸主宋朝挑戰,還是沒衝過去。直到 17 世紀之後東西才雙雙衝過這個硬天花板。到底 17 世紀跟前兩次有什麼差別呢?前兩次又是因為什麼原因導致挑戰失敗?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請出天啟五騎士:民族遷徙、國家失敗、饑荒、疾病、氣候變化

這五個因素從古到今持續影響人類文明的發展,我把它歸在運氣這一塊

國中學過,肥沃月灣是第一個文明,大概 6500 年前,中國華夏文明是西元前 5000 年左右。這幾千年發展過程中人類的分數持續上升,中間也經歷過幾次國家失敗,略過不談。這幾千年比較重要的有下面兩點:統治方式的進化以及第一波軸心思想

一開始東西的統治方式都是屬於低階統治,統治者的地位沒有太高,舉例來說周朝採用封建制度,分封同姓諸侯。這在天下太平的時候好用,但天啟五騎士時不時就會出來攪亂一下。氣候變化、饑荒或者疾病,導致在某個時間點周朝沒辦法像之前一樣號令諸侯,各諸侯國的衝突上升。最後我們看到的結果是,統治方式由低階往高階移動,國家開始有常備軍,開始養宦官、吏治革新,又因為組織龐大起來,需要有財政的創新...這個過程大概是西元 1000-100 年,東西都在進行中

統治方式由低階邁向高階的過程中,也催生了德國哲學家卡爾·雅士培提出的軸心時代。想想,君權上升,貧富差距增加,人的地位開始越來越懸殊。處在邊陲地方的邊緣人開始提出一些解釋,東方這時期有儒、佛,西方是希臘哲學和舊約。他們探討的都是關於超越界的東西,世界是什麼、你要在這個世界怎樣活、怎樣面對死亡...軸心思想就是對於高階統治的一種反動

好,東西持續發展,西方文明的羅馬終於要第一次挑戰 “硬天花板”。這本書作者很強調所謂發展的弔詭,即地理決定發展的順序,但發展又會改變地理意義,回過頭又會影響發展。西元一世紀,西方的羅馬如日中天,同時期是漢朝,也是強國,兩大核心在這個期間有了第一次的接觸。這個首次接觸的結果很糟,作者稱為第一次舊世界大交換。草原公路、絲路這時期打通,貿易頻繁,但好死不死剛好也讓瘟疫傳播的途徑更為順暢。而厄運總是接二連三的來,此時氣候又遇到所謂黑暗時代寒冷期,全球氣溫下降一度。兩者影響下,城市縮小,貿易下降,政府稅收減低。東邊的漢光武帝仰賴豪族上位,但也讓他們做大做強,豪族不繳稅,政府稅收下降,軍事支出減少,羌人開始作亂。西方的羅馬也不好過,波斯變強,匈奴東來,導致哥德人進入羅馬自擁家園

先是天啟五騎士的氣候和疾病,導致了國家失敗和民族遷徙,使第一次挑戰硬天花板失敗

4-5 世紀因為先前的國家失敗,華北、西歐重回低階統治。高階體制廢弛之際,這個空缺剛好由宗教來填補。東方的佛教興起,西方則是基督教,作者稱為第二波軸心時代。第一波軸心時代因應高階國家的重組,第二波軸心時代則提供動盪時代的救贖。而宗教坐強,信眾變多,政治也開始往宗教靠攏

時間繼續走。華北統一,之後隋往下統一中國,變順收割了原本就富庶的華南,隋文帝建大運河,算英明之舉,經濟果實由南往北擴張。同一時期,拜占庭也統一了西方,但不像隋文帝幸運,征服的地方沒有經濟果實可以收割,但終究西方還是統一,發展分數也開始止跌回升


時間繼續走,到了北宋。由分數來看這次換北宋來挑戰硬天花板了。這時期的北宋可以媲美羅馬以及工業革命前夕的英國,到底挑戰會不會成功?

可惜,跟千年前一樣,又被天啟五騎士擋下來了。這次打頭陣的是國家失敗,由偉大的成吉思汗造成。1200 年左右成吉思汗崛起。同一時間黃河改道(氣候變化)、饑荒、政府失能、流民(蒙軍帶來)一一現身,之後蒙古西征,忽必烈滅宋。蒙古西征又再次打通草原,東西再次接觸,稱第二次世界大交換。這次接觸受惠的是西方(這點也是作者很強調的後發優勢)從蒙軍那邊學到槍砲、造紙等技術,但是交流的結果卻也帶來了死神-黑死病

總之這次東方也挑戰失敗,但卻有股力量開始在西方醞釀。西方此時土耳其崛起,土耳其要打君士坦丁堡,一直以來第一難打的城堡,因為第二次大交換換來了砲彈,剛好派上用場。這個新科技只有國王買得到,就拿它來打仗、壓制主教和各地的獨立城市。漸漸的,人民效忠的對象從莊園主、主教變成國家...

歐洲漸漸接近 18 世紀爆發點。工業革命前夕,西方又接近 43 分天花板。這次看起來天啟五騎士還是出現了,1645-1715 歐洲變冷,資源枯竭下導致政府失靈、1628 年發生飢荒、1665 年出現疫病,但這次西方撐過去了。作者認為主要原因是因為這次沒有召喚出前兩次大肆破壞的民族遷徙。1689 年中俄簽訂的尼布楚條約,徹底封死了草原公路。清朝 1697 摧毀蒙古,進軍拉薩。沒有牧民的侵擾,歐洲在四騎士肆虐下還是可以穩定發展

歐洲終究先突破了天花板

下面來討論一些假想問題,11 世紀北宋有沒有可能爆發工業革命?要知道那時候社會已經使用煤一段時間,聰明人如沈括的才智不會輸給達文西或牛頓,有沒有可能中國率先開啟工業革命?或者更遠一點的明朝,大家都知道鄭和當時的船已經航行到印度,艦隊的大小完全電翻哥倫布,有沒有可能鄭和先發現美洲。作者說,不會。原因很多,宋當時科技不到位、離美洲太遠無法建立必要的貿易市場,這兩點主要原因都是因為地理。在作者眼中西方在 1350 年後先開啟工業革命是大概率事件,中國離美洲太遠,加上中國當時是世界最強,根本沒有誘因去探索,不像同時期的西方對於東方極度渴望。很多人提出理論說是因為東方思想保守,西方開放,或者明朝的海禁政策耽誤中國。但作者認為都不對,宋明的理學等同於西方的文藝復興,明朝海禁和不再繼續探索世界是經過成本分析的正確考量(聽起來就是創新的兩難),明朝人口增加太多,貧者眾,沿海就出現了海盜,海禁是聰明的選擇,畢竟中國夠大自己搞也能發展的很好。作者認為每個時代都會得到它需要的思想,中國沒有先出現工業革命,是因為時代的問題不一樣。西方先有了大西洋經濟體,所以需要精準的航海術、計算時間、丈量空間、要想怎麼分配錢所以有金融創新。因為地理因素讓西方人先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而不是因為西方人比較聰明

所以為什麼不是羅馬,不是北宋,而是西歐?都是因為時間、技術累積已經成熟,使西歐在第三次挑戰成為大概率事件

最後,第 11、12 章,我覺得是最精華的兩章,不想讀整本書的可以看這兩章就好。11 章總結整本書的思想,12 章則是預測人類的未來。其實看到這裡覺得哈拉瑞的書也就變得普普,套路一樣跟前人學的,可能就是他的書比較好讀一點,所以才這麼紅

作者預測,以一貫的邏輯,目前的邊陲地帶(也就是東方)會吸收西方的成果(這已經是現在進行式)後發優勢下,東方再度超過西方也是大概率事件,大概率在 22 世紀前後會把核心整個轉移到東方。但作者給了一個預測,到那個時候,經濟發展的分數可能已經到達 5000 分以上(目前 1000 分)現在的東西方問題到那時可能根本不是問題。而現在是不是我們也正面臨另一次的天花板?作者引用艾希莫夫的名小說夜幕低垂。我說過天啟五騎士從來沒有消失過,現在氣候正在加速惡化、疫病爆發的頻率上升、國家失敗也許會因為氣候變化產生(書中稱中東一代為不穩定之弧)、移民問題持續困擾歐美、飢荒也因人口持續上升、氣候變化而變嚴重。更恐怖的是,現在國家領導人成為很重要的一環。作者很不屑英雄狗熊史觀,他覺得英雄狗熊只是把歷史發展的時間軸推進或減緩而已,並不會真的改變歷史。但如今,毀滅性的武器-核武在手,有這種力量的領導人確實能改變歷史,造成夜幕低垂。愛因斯坦不是說了嗎: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戰會用什麼武器開戰,但我知道第四次人類會用石頭和木棍開戰。1962 古巴危機,人類很幸運地躲過一次毀滅。核武,不會給我們第二次機會。此時中美貿易戰正熱,以修昔底德陷阱來看,美中必有一戰,但希望不要爆發全面軍事戰。還是想到呂世浩老師的:如果中美兩國攜手合作,很難想像人類的文明可以達到多高(我猜老師應該也是看了這本書吧)而就算我們撐過夜幕低垂,科技發展下人類的型態或許也會出現一次演化,雷.庫茲威爾所謂的奇點到來,人類與電腦合一,以哈拉瑞的說法是成為神人...此時再去區分東西發展誰強誰弱已毫無意義,因為已經沒有東西之分,人類整個價值觀會有很大的變化。作者感概,也許東西區分根本是假議題,幾百年回來看,這都只是過程,都是奇點與夜幕低垂的賽跑而已,人類史或許根本是部從起點到奇點的歷史

整本書看完,相比作者我還有另一個感概。歷史洪流的發展你擋不住的,自以為在自由意識下做的決定,或許在大歷史脈絡下看起來都是那麼理所當然。我當然不是要討論有沒有自由意識(有興趣的話可以翻翻哈拉瑞的書)而是或許你憑自由意識做出的決定,在整個歷史發展看來,你就是會做出那個決定。想到這裡,就想到之前聽過物裡學有所謂的宇宙熱寂,人類做的決定或許都是在導致宇宙加速走向熱寂,或許熱寂才是最終目的

好啦扯太遠,回到最後一個問題:但再仔細想想,為什麼今天贏的是北美呢?工業革命不是發生在英國嗎?要知道當西班牙人征服南美的時候,北美可是一片荒蕪啊。而當時輝煌的南美,如今為什麼會沒有再次輝煌呢?工業革命為什麼沒有發生在荷蘭或西班牙?如果地理決定論是對的,那怎麼解釋美墨邊界的差異?怎麼解釋南北韓的差異?為什麼相鄰兩地在地理上沒有差別,但經濟和政治上發展卻迥異?

要回答這些問題,就要派出制度學派了,但這就留給下次的討論吧~

1 則留言:

  1. 所以下次就要讨论剩下三本书啦:
    Douglass North
    Daron Acemoglu
    文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