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8日 星期三

北京生活思考:Tap dancing to work



來北京一個多月了,一直想寫些在這邊生活觀察到的事情,剛好昨天與朋友在微信上聊了一個多小時,也算是理順了思路

中國是個令人興奮的地方,到處充滿了機會。身邊的朋友一個接一個過來,準備大展長才。值得深入討論一下這個現象,畢竟對於國家來說,人才流失是個挺大的問題。關於人才流失,之前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發現這是個多麼有力量的政治手段。舉美國為例好了,各國這麼多優秀的人才,長大以後的夢想就是移民美國,我們可以算一下美國得到多大的利益:20 年對人才的教育補助,由移民者母國付款,移民過來美國找工作則馬上貢獻美國稅收...回到台灣目前的狀況,之前聽過幾個人對台灣現狀的看法,我挺認同的,他們認為台灣就是個平庸之國,就算一個天才在台灣也不會有多大的發揮空間,但就算你不怎麼努力,好像也能過得不錯。所以目前看到的現象就很明顯,有能力者就是往中國、歐美去發展,畢竟光薪資就可以差個 5-10 倍。昨天朋友跟我說他的客戶在華為上班,覺得年薪 80 萬 RMB 很低不好意思說。之前分享過在這邊的研究員,做得好的年薪 200 萬 RMB 大有人在。錢這麼多,自然吸引了大批人來淘金

但這不是我在這邊想重點講的,我是想從這個現象出發。問過了一些朋友,他們在這邊的工作基本上就是一天 12 小時,假日很大概率也要加班。一些公司為了讓你留久一點,免費提供三餐,為的就是讓你早點來,晚點走。所以其中一位朋友總結了工作幾個月的心得,她說:真的能體會到什麼叫做洗洗睡。每天就是工作、回家洗澡睡覺、再工作...持續輪迴,一到放假日就只想睡覺,根本念不下半本書。這個現象解釋了中國人這兩年很愛用的一個詞:套路。昨天跟朋友在微信的聊天,是從觀察 <得到> 熱賣的專欄開始,我覺得好幾個銷量好的專欄,給讀者的都是一堆又一堆的套路。我還聽說這邊很流行一種 16 宮格閱讀術,反正就是用很快的速度去讀完這本書。<得到> 現在狂推的 <每天聽本書> 也是這個邏輯,但這個邏輯在中國目前的環境下,就是很被接受

講到這邊要引出主題了。從上面講的現象可以觀察到,中國目前的情況就是,很多人其實都賺得盆滿缽滿,但是他們的生活就只剩下賺錢,連好好讀一本書的時間都沒有了,所以 “碎片化學習”才可以成為學習的主流。老實說,這種生活我曾經體會過,今年 2 月,當時在一家公司打工,主要是遠端工作,薪水相對於我付出的心力我覺得頗好的,但因為一些因素我的工作內容要調整,所以我得到公司工作一週,熟悉一下新的工作內容。那一週對我來說真的是滿痛苦的,首先就是一天接近 10 個小時待在公司,做著自己其實也沒有那麼喜歡的新工作,每天期待的就是下班,而回到宿舍完全做不了任何事情、讀不下書,就只想洗洗睡...一週後雖然我回到遠端工作的形式,但我一直在思考的就是到底自己要不要繼續做這些不那麼喜歡的工作?當時也是很多考量,首先最大的因素就是薪水挺不錯的,而那時又打算去波克夏股東會,需要存多一點錢,但最後我並沒有讓薪水綁架我,我更想去做自己喜歡的事。當時除了這份打工,還一邊幫財報狗做一些事情,而在財報狗的工作,是我很有興趣的,所以經過那一週後,我馬上跟公司辭職,然後將更多的時間花在財報狗的實習上面

多少錢可以買斷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多少人看在錢的份上犧牲掉自己放慢腳步體驗生活的機會?我不是要否定每天工作 12 小時,一週 6 天這件事,我更想說的是在這個輪迴中的我們,做的到底是不是一件自己喜歡的事?你能不能從這個工作中感受到快樂?還是你進入輪迴只是因為老闆給了你一個不好拒絕的價碼?

巴菲特說他每天跳著踢踏舞上班,他沒有在放假的,一天肯定工作超過 12 個小時,但是他並不感到累,他從來沒說過他回家只想洗洗睡,因為他熱愛他在做的事情,這已經脫離了“工作”的範疇,更像是一種志業。對我來說也是這樣,我不在意一天工作多長時間,也不在意到底具體一週要工作幾天,我更在意的是我做的事情是什麼?我是不是跟自己喜歡的人一起工作?

跟 2 月那次打工經歷對比的是,這兩週我在北京的生活。因為 10/1 長假以及 19 大,這兩週我算是天天都在工作了,活動範圍大概就是宿舍、食堂。說工作嚴肅了一些,內容大概就是看書、看財報、上網找資料...每天做這些事的時間也肯定在 12 小時左右了,但每晚睡前我都是很開心的,因為我覺得自己又學習到新的東西了,期待著明天新的收穫

希望看到越來越多人能夠 Tap dancing to work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