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6日 星期六

請小心:訊息有毒

今天上網搜尋訊息太容易了,甚至出現了無限多的超連結,把你從原本要搜尋的目標連結到完全不相關的資訊上去,另外就是推薦閱讀的出現使我們花了一堆時間在毫無用處的雜訊上面(譬如說你看了一個川普的八卦,網站就推薦你更多各種各樣的八卦,有時候注意力一分散就會這樣一路看下去...)

吳伯凡說:所有的搜尋要建立在真正的問題基礎上,這樣你才可能獲得真正的答案,而不只是獲得大量似是而非、膚淺的答案

每一次我們的任意瀏覽其實都是在告訴遠端的伺服器:我要的是這個訊息,這就回到我們第一天說的<未來是數據的天下>伺服器會越來越了解你,最後它就比你還瞭解你自己了!

說一下FB前陣子推出的表情符號(除了讚之外的怒、愛心、哈哈、傷心)FB是想讓我們的表達更人性化嗎?不!這反而是把人的情緒標準化,更有利於FB的大數據分析

那這些伺服器每天讓我們看想看的訊息不是挺好挺快樂的嗎?錯!這就像忠臣和奸臣的差別,奸臣就是特別迎合你,最後你離不開奸臣;忠臣雖然講一些不好聽的話,但卻是實話,他能讓你保持開放而並非封閉(例如說一個支持希拉蕊的人都只點支持希拉蕊的文章讚,系統最後就會讓你看一堆希拉蕊很棒的文章而看不到反方意見,這也導致我們前兩天說到無法有效溝通的問題)

信息有毒,那些讓你孜孜不倦感到非常愉快的訊息,有毒!也許真正有用的訊息來自那些我們不愛看的文章

怎麼不受雜訊影響?大概有兩個截然不同的方式
1.付費訂閱內容,看別人幫你篩選過的內容,這個問題就是你要找到真正猛的人來做這件事,不然如果是一個不客觀的人所寫出的內容也是不客觀
2.認為雜訊無法排除,我也就不迴避雜訊,喜歡的也看不喜歡的也看,什麼都看,自然我就會總結出有用的東西,這方式的問題就是要花大量的時間,另一個難點就是起步階段不能被所看的訊息影響,自己要很客觀公正地看,所以目前我是傾向使用第一個方式來接收資訊



吳伯凡:我們獲取知識、訊息的最終目的不是知識和訊息本身,而是使得這些訊息讓我們的心智、人格更健全,讓我們的內心更開放。某種程度上,我們吸收訊息和知識,不是為了讓自己更像自己,而是為了讓自己不斷超越自己,讓自己成為未知的自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