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日 星期日

把目標可視化





價值投資者 Arnold Van Den Berg 在 <Value Investing, Taught by Six Superinvestors> 有一堂課講的是:The Power of Visualization 

他說出道的時候在想若他成為一個成功的資金管理者時情況會是怎樣呢?一個真正成功的資金管理者的形象到底是怎樣的呢?然後他偶然看到一個報導,裡頭一位男性正是成功的資金管理者,從那天起 Arnold 就把自己想像成那個人,而最後在某雜誌一次對 Arnold 的採訪後,該雜誌社為 Arnold 拍的照片讓他驚呆了,因為這張照片與他好幾年前模仿的那位資金管理者是如此的神似!

這聽起來很像吸引力法則,我在腦中想像一個結果,然後想像得到這個結果,最後我就真的會得到它

那吸引力法則真的有用嗎?

萬維鋼在 <正能量的副作用> 這篇日課講到了一個實驗,這個實驗學生分成三組

第一組每天想像自己“已經”取得好成績之後,是怎樣的感覺
第二組每天想像自己在什麼地方、什麼時間以及怎樣準備考試
第三組為控制組

實驗結果為第一組取得的成績最低。他們在準備考試的過程中有更多自信,考試之前的心情也是最好的,但是準備的時間卻更少

而第二組反而取得了最高的分數,他們想像的是考試的過程中可能的情況,也許這迫使他們花更多時間去準備考試

還有其他的實驗都表明了“正能量夢想”反而會帶來不好的結果,可能原因就在於它想像的事做事的“結果”,人們也許因而會自我暗示已經達到這個結果,以至於不想再去努力。而取得好效果的實驗,要受試者想的都是做事的“過程”

萬維鋼總結說:想像過程相當於模擬練習;想像結果那是精神鴉片

這篇 How to Use Visualization to Achieve Your Goals 作者認為想像結果與想像過程這兩個技能要一起使用

(剛剛發現 Youtube 上有好多講 Visualization 的影片)

下面舉兩個在不同地方讀到的 Visualization 例子

Twitter 的聯合創辦人 Biz Stone 在他的半自傳 <瘋狂改變世界:我就是這樣創立Twitter的!> 中提到原本是個魯蛇的他,某天獲得了 Google 旗下 Blogger 的面試機會。作者之前從來沒有找過工作,所以對面是一無所知。作者描述他在面試前所做的功課,他說:我假想著在 Google 與 Blogger 團隊一起工作的狀態,並一直讓這個狀態盤旋在我的腦海中。我運動的時候想著在 Google 工作的情景...我給自己在 Google 設想的角色是使 Blogger 網站的用戶體驗更人性化。我假設自己接管了 Google 的官方部落格...

Biz Stone 總結說:以上的假設是具有實踐意義的,你可以將未來兩年在你身上發身的事情可視化...你的想像不用做任何限定,讓這些願望一直盤旋在腦海中,你就會不知不覺開始做一些事情

從 Biz Stone 的描述可以看出他不只是放願望停留在達到這個願望的狀態,而是聚焦在很具體的過程

成甲在 <精準學習> 列了他的每日反思清單,裡頭有一條叫做“以始為終”,他說要讓自己看到目標實現的樣子、要談論目標最終的樣子。我認為這也是一個可視化的案例,我們想像目標最終的結果是怎樣,然後反推回現在我要怎麼做才能達到這個

看下來 Visualization 確實是個強力的工具,但使用的時候要提醒自己聚焦在過程、具體的細節,而非只是想像結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