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9日 星期日

為什麼想被別人看得起

上個月底讀了 <學習的王道> 最大的收穫就是要持續進行檢討。回顧過去的決定:當時怎麼想、為什麼這樣想、有什麼感覺,持續這樣做有助於提升自我水平。讀完當天做了個決定,每個月底進行一次學習檢討,這篇就來寫寫這個月的思考

透過一個演講,我回顧了過去三年投資上的決策:尋找價值-資產負債表隱藏的投資機會

這兩週,在 “自覺” 上也有更深的體會,可以說挖掘到綁住我的結了。真的很感謝身邊有貴人持續相助

一切從幾週前 Peter 學長與我對一個議題的探究:關於向大師學習

信件往來過程中,學長引導我挖掘內心,直到找到了那個結:我想變強,有部分原因是因為“想被看得起”

昨日與老胡讀書會,原本是要討論 <Why Buddhism is true> 但說沒幾句就開始談到冥想、能量等等,我也把上述的問題拿出來討論,看老胡能不能從心理學的角度幫我做個診斷

為什麼想被看得起?老胡要我回想小時候的記憶,最後我找出可能的原因:小時候多數時間都在競賽,我得失心很重,每次都想要得名。沒有得名會很難過,難過的原因可能是不想讓父母、教練失望,畢竟他們花了這麼多心血。關於小時候的記憶很多我都忘了,但有幾件事特別記得。國小自認為跑步很快,有次老爸帶我去棒球隊,一個教練找了位比我小的球員跟我比賽,剛開始跑我就落後了,跑回來我哭了,教練問我為什麼哭,我騙說:沙子跑進眼睛裡了

繼續挖掘。除了想被看得起,我對事情還有莫名的正義感。例如關於教別人,我會有種:我現在教你的東西,如果幾年後我發現是錯的,或是我改變想法,那我對不起你。所以對一些行為我會莫名的抗拒,例如開班授課。但從小時候得失心過重可以解釋這種正義感。小時候真的太在意輸贏,很不光彩的在一些比賽做了一些見不得人的行為,或許我潛意識就是覺得過去這種行為很糟,所以現在有了這個 “正義的框架” 來看事情,簡單說就是道德感比較重

這個節怎麼解?

我會有 “想被看得起” 和 “道德潔癖” 是因為過去,但過去不能改,只能現在做點什麼。上述兩個現象讓我與人交往會出現這種感覺:你很強,我想跟你一樣、你很弱,我不想花時間跟你交往。與強者交流自然有種低下感,覺得自己比較差 ; 反之會出現驕傲冰冷感。此時會出現的想法是,我一定本身要有實力,強者才會跟我交流,所以會讓自己陷入一個持續性的 “衝擊-低潮-苦讀-進步-衝擊” 的循環,我會覺得要往上爬就是要靠自己不斷努力,對於選擇工作的標準也是很強調 “要跟強者一起共事”。另一方面對不如自己的會本能的不去交流,覺得是在浪費時間

但這樣做其實陷入一個很糟的迴圈。我不去幫助不如自己的人,只想跟高手交流,那我自然認定高手也不想幫助不如自己的人,所以要讓自己變強才能擠進高手圈。但變強後一樣會有更高的高手出現,就這樣我活成 “想被看得起” 的樣子

但如果反過來做呢?我很自然的與所有人相處,從幫助別人開始。那我會不會給外界的投射也會是 “高手也願意幫助我”,這樣循環就變正向的。到最後可能根本連 “我在幫助別人” 這件事都忘了,這樣做只因為我就是這樣的人,是不是孔子說的 “仁” 就是這種內在動力?
 
再探討道德潔癖看待開班授課。昨天前的我一直認為,巴菲特就在那裡,他寫的東西也在那裡,想學價值投資,自己去讀巴菲特就好。要我來寫,或是我來教巴菲特,也不會比你自己去讀巴菲特效果還好。況且,我對價值投資的理解過幾年也許就又不同了

但昨天過後有新的想法

先前就跟朋友討論 Youtuber,有些可能本身不是專業的(廚師、畫家、講者...),但很紅賺了很多錢,我當時會覺得 “難道他們不覺得自己名實不符嘛?”。朋友覺得我的想法很怪,他說:又不是每一個來看 Youtube 的都想要變成專業廚師,多數就是想要平常有空自己煮一道菜,開心一下而已 ; 老胡昨天跟我說:我學投資也不是想變巴菲特啊,就是想要更好的累積財富...你讓每個人都變巴菲特也不好

昨晚想想很有道理,而且是簡單的道理。巴菲特如果是大學的知識好了,你不會拿大學的教材去教國小生,你會需要一位小學老師去教。而老師就是老師,不會說你是大學老師所以你比較 “厲害”,你創造比較多 “價值”。如果我認為大學知識與老師就是比國小的高尚,那本身就又進入上述 “想被看得起” 的循環 

現在怎麼做?

練冥想的目的是為了當下。活在當下的目的是想要快樂。那就做當下讓自己最快樂的事。你快樂,也使別人快樂。當然本身要是 “正" 的,不然你的快樂可能建築在他人的痛苦上


如此想想豁然開朗 

1 則留言: